close

為了回應今天所上H學弟和K同學問我暑假有沒有去哪裡去哪玩、以及反省自己當時的回答,我決定要寫這篇文章。

當時我是這麼說的:「不准問,這是禁忌!」以及「哪裡都沒有去,都在家裡」。這是當時的我夾繞在同學們各自分享暑假中海外見聞,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。聽同學們到印度到泰國到寮國到香港到日本的旅遊經驗很有趣,卻讓我在當下有種:我暑假哪裡都沒去的錯覺。

但事後我逐漸回想,其實,暑假中我有了幾次小旅行。多在島嶼的西半部(這次竟然多在西半部,對我而言倒真的是很特別~),由北到南分別是:金瓜石小旅行(包括大龍峒、侯硐貓村)、因搭錯車而得到的海線火車小旅行(竹南─彰化)、北埔小旅行、南投的訪友小旅行(信義鄉雙龍部落、埔里、日月潭伊達邵)。為何,直覺反應地,我會說出「哪都沒去」,是因為我潛意識裡認為「沒有出國=沒有出去玩」嗎?

從三年多前交換學生歸來,我便再沒有出國。一方面是覺得國外玩夠了,走馬看花了歐洲十幾個國家。另一方面,在母親過世後,彷彿覺得對家裡、對這個島嶼多一份責任,不敢再輕易地飛離。雖然,在前幾個寒暑假,我還是幾乎都安排了為期一週左右的島內或離島旅行,分別是:2007年暑假的鐵馬環島(騎南北橫環島);2008年寒假的鐵馬花東行法學家聚(應該要寫入台大法律系法學組的歷史性事件!XD這次是男生騎海岸線、女生騎縱谷);2008年暑假的鐵馬中橫、花東海岸以及蘭嶼行;2009年寒假因為參加桃竹苗無薪假勞工的訪調工作坊,沒有安排旅行(訪調工作隊後來出版了《九降風中的勞工》一書);2009年暑假的火車環島;2010年寒假的鐵馬台南高雄行;以及今年暑假的幾次小旅行。

在台北唸大五的那一年,以及來新竹唸書的這兩年,也在週末去了一些地方,例如東北海岸、宜蘭、基隆、九份、平溪線、陽明山,以及內灣、尖石、司馬庫斯、北埔、南寮、苗栗勝興車站與三義。我有愛旅行的朋友;愛到處跑、「用自己的力氣踩出腳下的風」的情人;以及,很愛玩的自己(終究也得承認自己愛玩XD)。

言歸正傳,當下反應時我說出「沒去哪裡玩」,但並不認為「出去旅行=出國玩」。

「旅行」其實可以是一種心態,例如,放緩速度,便在慣常的移動中就體驗到「旅行」,我有次在台北搭捷運時就感受到自己抽離了以往匆忙的心態,彷彿看見自己搭著嶄新的地鐵,人我之間有瞬時的交會。

生命,便是一段充滿變數的旅程;旅行,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。端看我們,如何身歷其境每個當下,如何感受、記憶與重述這些跳出日常軌道的生命片刻,不是嗎?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manthax 的頭像
    samanthax

    極光塵埃

    samanth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